她不知道的是,在山谷深处,那块刻着“凡世间有歌处,皆为其墓”的石碑前,两道光影再度浮现。男女相依,静静凝视着这片重获生机的土地。
男影轻叹:“我们等了三百年,只为这一刻。”
女影微笑:“现在,轮到他们了。”
他们缓缓抬手,指向星空。银河之中,光点重组,再次浮现出那段永恒的笛声波形。随即,整片夜空仿佛变成了巨大的留声机,将这首无词之歌送往每一个尚未入睡的灵魂耳畔。
地球上,超过百万孩子在同一时间做起同一个梦:梦见自己站在一片花海中,手中握着从未见过的乐器,身边站满了微笑的陌生人。他们彼此不认识,却默契地开始合奏。曲子陌生而又熟悉,像是前世的记忆,又像是未来的预言。
醒来后,许多孩子拿起铅笔,在纸上画出了梦中的旋律。令人震惊的是,不同国家、不同语言的孩子所绘的音符,竟高度一致,经专家整理后,命名为《新生调》。
联合国将其定为“人类和平之声”,在全球校园推广。
而在中国西南一处偏远山村,有个失语多年的自闭症男孩,第一次主动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,用手指敲击树干,打出一段节奏。村民们惊讶地发现,那正是《新生调》的前奏。
从此,他每天都会去那里“演奏”。渐渐地,其他孩子也被吸引过来,有人拍手,有人跺脚,有人吹叶哨。不久之后,这个小村庄竟成了全国有名的“自然音乐村”,吸引了无数音乐家前来采风。
科学家试图解释这一切,提出“群体意识共振假说”、“量子心灵纠缠模型”等诸多理论,却始终无法完全阐明为何一段旋律能跨越时空,直击人心。
唯有老乐工摇头笑道:“有些东西,不用懂,只要信就好。”
时光流转,百年倏忽。
桂源的双色桂树愈发苍劲,树根盘绕石碑,仿佛将其拥入怀抱。每年春秋两季,总有旅人声称在此听到双重笛声,一清越如晨露,一温润如晚风。若携录音设备前来,往往只能录到风声;可若是放下执念,闭目静听,却能清晰分辨出两人交替吹奏,偶有笑声掺入其间,温馨如旧友重逢。
如今,再没有人需要“守灯人”。
因为每个人,都是光的载体。
某个雪后的清晨,一个小女孩背着红漆小琵琶路过桂树。她听说这里曾住着一位伟大的乐师,便想为他弹一首自己写的曲子。
她坐下,调弦,深呼吸。
第一个音响起时,雪花忽然停在半空,晶莹剔透,宛如星辰凝滞。
她并不知道,这一刻,世界各地正有十万零七百三十二人同时抬头望天,耳边响起同一段前奏。
她也不知道,在她身后,两缕淡淡的光影静静伫立,男子手持启明玉笛,女子怀抱残破陶埙,含笑相望。
“这一章,”男子轻声道,“写得真好。”
女子点头:“接下来的每一首都属于他们了。”
风起,雪落,笛声融进晨光。
远处村落传来孩童齐唱:
>“从前有个傻子,装疯卖傻三年整,
>最后用一首歌,换来了整个春天。”
歌声飘远,穿越山河,汇入浩瀚人海。
世界曾经沉默太久。
而现在,它终于学会了倾听自己的心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