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祁桓留在此处的守军前一日还在笑话燕国不过如此,被他们区区几万兵力就拦了下来,结果今日就遭报应了。
谁也没想到燕国竟然这么能打。
而且对方几乎没怎么动用火炮,只是在攻城的时候用了,破城后因为担心会毁坏房子,根本没轰过。可即便如此,他们也招架不住,迅速被燕国给拿下了。
宋陵自己也带着一队人马跟进。
他得亲眼盯着祁桓,免得再有什么波折。
燕国进攻速度极快,且每占据一处,便会派重兵把守,全盘接过当地的各项政务,所有官员都换成了他们自己人。那架势,倒不是像单纯寻仇的,而是想要像这些地方都收为己用,来日停战也不打算还了。
“来了,燕国的援军来了!”
这么多天总算是等到了个好消息。
朝廷军中一片欢腾,仿佛看到了胜利的希望。有燕国助阵,他们竟然能赶跑叛军,只要撑过这一阵就够了。
大皇子已经无心顾忌那么多了,他只在乎京畿一带,只在乎不能让祁桓得逞。
朝廷对此却有非议,可是大敌当前,他们也不能多说什么,万一抱怨得多了,人家燕国直接转头走人,他们就真的离死不远了。
燕国的到来叫祁桓如临大敌。
他加派人手前去阻拦,但毫无疑问,都失败了。
他的那些兵力本就抵触燕国,有的之前的大败还有心理阴影,在燕国面前根本就不够看。
祁桓根本没想到燕国也会这么快过来,快到直接打乱他所有的计划。本来祁桓攻城还有些余地,燕国如今过来,他反倒真成了两面夹击,腹背受敌了。
祁桓连夜召集谋士商讨对策,有人说要打,先占了长安再说;也有人提议先回东边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,没必要跟他们死磕。
但是燕国仿佛提前预知了他们的动向,在入东的各个关口派兵驻扎,若是他们想回去,一场恶战也是在所难免的。
蜀国二皇子却羡慕燕国拿到的好处。
蜀国只是得到了些承诺,燕国攥到手的好处却是实打实的。那么多的州,都已经在燕国的掌控范围内了,可真是叫人羡慕啊。
二皇子知道他们父皇同燕国已有约定,也不怎么担心燕国会将火烧到他们头上,他更好奇祁桓的反应。
可谁知祁桓那厮在一次奋力攻城反而失败之后,竟然直接撤军了。
被留在原地的蜀国军彻底懵了。他们可是过来支援的,结果支援的地方却撤了,这就不打了?那他们留下来像什么话?
祁桓也想打,但是他更知道宋陵有多难缠,若是真被困在这里,他就再也没有机会了。如今只是一时让步,等他来日他积蓄实力,定然还能卷土重来。
只是在祁桓撤退的途中,不可避免地跟燕国的驻军碰上了。
第78章自杀
雪虐风饕,旌旗猎猎。
今岁齐国入冬格外得早,才十月初,便已经有严冬之相。可眼下两兵交接,祁桓却感受不到凉意,一股燥意从心底蔓延至周身,让人不得安生。
再往前十里之内,便是燕国的驻军。这是祁桓返程的必经之路,燕国早已派兵驻扎,只为了守株待兔。
明知道燕国人在这儿等着,祁桓却还是得拼一把,否则他们早晚会被困死在京畿一带。比起注定落败,祁桓还是想尽力为自己、也为身后的这些将士们争一条退路。
他们得趁焰火的主力部队还没有赶过来,也趁朝廷还未反应过来之际,率先突围。
否则两边围剿,他们还是难逃一死。
祁桓的抱负还未实现,他还没有继承皇位,还没有统一四海,更没有灭掉宋陵,他不能失败。
系统依旧不知所踪,祁桓只能靠自己。
未必一定会败北,他的兵力比燕国还要多,打了这大半年之后,士兵们已经逐渐老练起来,不比燕国军差到哪里去。人数优势他们是有的,只是武器方面稍逊些。但是真打起来,只要注意行军路线,不必太过集中,肯定还是有突围的可能。
起码祁桓可以趁乱回去。
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,祁桓如今只想活着。
但知道难免有一场恶战等着他们,军中士卒兴致都不高。其实打了这么久,他们也都有些倦怠了,有时候若不是上面的将军盯着,小兵们也是不愿意冲锋的。本来以为打入长安就能迎来和平,结果长安又没能进去,他们自己还被围住了。
他们跟着祁桓参战,并非是为了保家卫国,纯粹是冲着上次来的。可如今他们生死难料,原本预想的赏赐也是遥遥无期,实在是亏得慌。
燕国那边人又极擅长攻心,两边都还没有动手,吴乾跟刘晦二人就已经提前布置好了舆论陷进,事先先叫人放出风声,大肆宣扬降者不杀,但凡愿意听从燕国调遣的,来日还会给他们分地,分粮种。
甚至还嫌给的刺激不够多似的,阴阳怪气地表示他们燕国向来说话算话,答应的事情便一定会算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