盖闻天下者,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人之天下也。自昔圣王御宇,必以仁政抚民,顺天应人,方得四海归心,社稷永固。
然今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,临御以来,倒行逆施,致苍生涂炭,四海鼎沸,天下已无宁日。
吾等吴堡县士绅,忝列乡梓,目睹时艰,义愤填膺,今以大义之名,布告天下,声讨此无道昏君之罪。
一、苛政猛于虎,民生困苦
崇祯即位以来,不思休养生息,反行横征暴敛。吾吴堡之地,土瘠民贫,农桑不兴。每至岁末,家无余粮,野有饿殍。
而官府催征之急,如狼似虎,稍有迟延,便加拷掠。民之血汗,尽入公帑,以供朝廷之挥霍。
吾等士绅虽忝列乡绅,亦感生计维艰,况于普通百姓乎?
此等苛政,实乃取民脂膏,绝民活路,崇祯皇帝之罪一也。
二、用人不当,朝纲紊乱
崇祯皇帝用人多疑,朝令夕改。贤良之士不得重用,奸佞之徒却得以升迁。
朝堂之上,党争不断,相互倾轧。如此用人不当,朝纲紊乱,国将不国,崇祯皇帝之罪二也。
三、天灾频仍,赈济不力
近年来,天灾不断,旱灾、蝗灾、水灾接踵而至。百姓流离失所,饿殍遍野。而崇祯皇帝却不施赈济,坐视百姓受苦。
吾吴堡县,亦深受其害。连年大旱,颗粒无收。百姓为求生存,只得卖儿鬻女,甚至易子而食。
而朝廷却不闻不问,不发分毫救济粮款。地方官府,亦层层克扣,中饱私囊。
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,呼天不应,叫地不灵。
崇祯皇帝,身为天下之主,本应爱民如子,救民于水火,却如此冷漠无情,视百姓如草芥,其罪三也。
呜呼!崇祯皇帝之罪,擢发难数。吾等吴堡县士……
檄文的最后,全是士绅们的亲笔签名,还是按了手印,盖了印章的。
此文一出,好几个胆子小的只是“啊”了一声,人直接就昏了过去。
其中也有一个胆子稍大的富户颤抖着说:“大人,这……这是诬陷啊,这可是你刚才叫我们签的粮食移交文书,这怎就成了造反檄文了?”
程风冷笑一声:“是不是诬陷,不是你说了算的,朝廷说了才算。
各位造反大王,你们可以啊,那些流民造反都不敢真名实姓,只敢起个外号,就是怕别人知道他们是谁。
你们士绅果然是不一样啊,竟然连国号都想好了,还恢复季汉?官位分配还挺齐全,首辅次辅全都有,尚书,侍郎,大学士,大司马,大将军,大元帅一应俱全啊。这妥妥就是一个朝廷,可本使好像不记得季汉还统治过你们这里啊?
咋的了,刘大财主你家是昭烈帝的后人吗?你咋想起来要恢复季汉的?”
众大户瞬间脸色煞白,纷纷叫嚷起来:“巡察使大人,你如此的栽赃陷害,究竟是有何意?”
程风冷笑一声:“诸位,本使这是给你们一个立大功机会。这吴堡县总共也没有几万人,现在正闹饥荒,不少百姓都活不下去,要外出逃荒了。
如果全县的老百姓都跑光了,谁来给你们种地,谁来给你们守城?
各位士绅大老爷们,你们都是饱读诗书之人,应该知道这其中的要害,对县里的百姓好一点吧,给他们口饱饭吃,让他们给你们种地,给你们守城。
若你们听程县令的安排,出钱出粮帮助吴堡县百姓,别让他们被饿死,有这些百姓在,你们就守得住这县城,只要你们守上五年,这吴堡城不丢失,你们就有大功。
各位士绅大老爷的财力,养这几万百姓五年应该没有任何问题,只要你们做到了,陈大人好好的。县里的百姓好好的,这檄文永远都不会出现在外面。
如果你们你不愿意,那也简单,过不了几天,这檄文就会出现在皇帝的御案上,那个时候你们就得考虑你家的九族还能剩下几人了。”
大户们面面相觑,他们没想到自己竟落入了这个圈套。
有士绅气得指着程风鼻子骂:“还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然如此的狠毒,我等啥可能都想到了,就没想到也会用这种方法来坑我等。”
程风不为所动,冷冷道:“如今摆在你们面前只有两条路,一是乖乖出钱出粮,保吴堡县百姓平安,保自己九族周全;
二是继续嘴硬,那我就先在这里把你们都杀了,再抄了你们的家,反正我手里有你们造反的凭证,圣上也不会怪罪于我。
到了那个时候,你们家所有的都是朝廷的。怎样对你们更有利,你们自己看着办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