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6章学问落人间,卧云公子!
【“君子不器,周而不比。”】
【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!”】
【华安看的其中几段话,都是出自《圣语》,算不得出奇,大齐之人都是颇为耳熟能详。】
【除开第一句,他确实未有听过。】
【“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。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。”】
【即便是华安这等行医之人,也不由得心生赞叹。其言辞朗朗上口,宛若一副精妙对联,其中又蕴含的深意,更是令人回味。】
【华安不觉这是少年所做,多半只是抄录。】
【只是上面的墨水字迹,却显得尤为突出。】
【华安拿起书籍,除开油墨刊印的黑字。】
【边上的批注的字迹,却公正严谨,于刊印一般无二。】
【他心中好奇,往前翻开书页。起初,那字迹歪歪扭扭,不成样子,宛如稚童初学。】
【然而,不过数页之后,字迹竟变得端正起来,与刊印之字一般无二。】
【华安心中惊异,问道:“这字迹可是少爷所写?”】
【你淡淡点头。】
【华安疑惑道:“看少爷的样子,似乎还未有人教过练字吧?”】
【你笑道:“未曾,白日未有摘眼布,都是晚上借着月色模仿书上的字迹。”】
【华安难以置信,他见过谢府中许多少爷小姐的字迹,虽不乏出彩之作,都是早有人指导。】
【但谢观无字帖对照,且为一个眼疾少年所写,竟能如此端正。】
【常言道,字如其人。】
【谢家二院老爷谢鸿以书法闻名,据说小时候洗笔砚的潭水都被染成了墨色,引为美谈。】
【华安能常来小院,除了此地不像其他谢府院落让他不适外,他虽身为谢家官医,实则也是谢家奴仆。】
【主子和奴仆共处一室,他总感到如坐针毡。】
【但在这小院中,尽管谢观也是谢家子弟,却无丝毫架子,让华安毫无压力,这是其一。】
【第二的话,可能是因为这位观少爷虽年纪尚小,却有一股大人般的沉稳。】
【少年处事得体,孝心可嘉,身上散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气质,让华安感到亲近。】
【可惜,谢观的身份颇为尴尬,恐怕难以在谢府崭露头角。】
【华安问道:“我听说袁夫人为观少爷请了先生,冬月都快过去了,怎么还没见来?”】
【一旁的梧桐愤愤不平地说:“大院的丫鬟说,那两位先生,一位最近感染了风寒,恐怕得等来年了。”】
【“另一位,六日前倒是来了,但只给少爷留下了两本《四国左传》和《中庸》,还有其文选及两书的名儒的注解,说得先背熟后再来。”】
【“可这两本书加起来都有七万多字,再加上注释,都快四十万字了。”】
【“这分明是不想教,假惺惺地故意刁难人。”】
【你脸上并未露出恼怒的神色。】
【华安忽然想起一人,说道:“此人莫非是长宁街的董秀才?】
【梧桐无奈地说:“正是这位董绍,董秀才。”】
【华安笑道:“他便是如此,虽有学问,却颇为固执迂腐,他十几岁便中了秀才,想不到蹉跎三十年,仍只是个秀才。”】
【大齐有句俗话: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。”】
【由此可见科举之难。除了自身才学,背后也需有人提携。齐彰帝在位时,距今已有四百年,那时的科举考试“不糊名”,考生姓名、籍贯、住址乃至祖上官员、师承何人,均需写明。】
【因此,一时间取士多为高门大户之人。直至后来夫子改革这一措施,考试实行糊名制,且出题者均为书院的先生,这一情况才有所好转。】
【大齐的夫子,不仅是书院的书院长,更是当代学问最高者,由上一代夫子逝世后继承其位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