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息一层层传入内廷,太监王振在御前低声道:“陛下,王爷行事过激,学宫怨声四起。若任其继续,恐引士林不安。”
朱元璋未作声,只敲竹杖,眼神深邃。
三日后,奉天殿上。
朱元璋端坐龙椅,沉声问:“瀚,京师心棚,清得如何?”
朱瀚上前,拱手道:“真者留三,假者毁二十有八,逼心者罚十七人,逐五人。今京师百姓,已无‘假棚之扰。”
百官一片哗然。
“二十八处假棚?怎会有如此多!”
“逐人之举,岂不寒了士林之心?”
杨宪厉声道:“陛下,王爷此举,实是‘拆人心而非守人心。学宫弟子已多有怨言,若再如此,恐致天下学子寒心!”
朱元璋缓缓抬眼,盯着朱瀚:“瀚,你可知朕为何允你拆棚?”
朱瀚目光坚定:“因为皇兄知道,不拆,便是心狱。”
殿中一片死寂。
朱元璋的眼神,缓缓变得凌厉:“心狱。。。。。。此言甚重。”
朱瀚缓缓开口:“法若在人手,或可为狱;法若在人心,便为根基。臣弟宁背天下士林之怨,也不愿让心棚变作天下牢笼。若有一日,连学子读书也须先照心,那才是真正的祸根。”
朱标在旁,忽然挺身而出,声音清亮:“父皇,儿臣以身为证。若将来有人逼我照心以明忠,儿臣宁死不从!”
朱元璋目光陡然一震,良久,忽然仰天大笑:“好,好!不愧是我大明的太子,不愧是我弟弟的侄儿!”
竹杖“咚”地一声落下,震得百官心神俱颤。
“记住??心若为狱,便不是真法!朕准你们继续守板,但有一条:谁敢以此害人,杀无赦!”
殿上百官齐声应诺,却无人敢直视朱瀚的目光。
奉天偏殿里,烛火像被罩住的兽,跳了几跳,安静了。
朱元璋靠在榻背,手中的竹杖横着按在膝上,神色沉而不怒。
殿内无大臣,只有杨宪、汪广洋、兵部侍郎胡惟庸三人,另侧站着几名记事女史。
朱标立在柱下,神色未脱稚气,却压着一股劲。
“都到齐了。”朱元璋开口,声音里带着沙砾,“朕不爱听虚话,今夜,只论一桩??照心”之风,越走越邪。该怎么个收拾?”
杨宪衣襟似雪,拱手不卑不亢:“陛下,臣以为,“照心’本可辅法,然不可代法。民间之棚已坏,学宫之棚尤坏。若不设官司以统,风将不可返。请立‘正心司,专管照心之法,立籍、立案、立则。”
“立司?”朱标眉一挑,“谁来掌?”
“陛下自选。”杨宪低下眼,“臣只提制度。民间不可自立,学宫不可自为,衙署不可自便。一切照心,皆出‘正心司’发板。板须有官印,板后刻律条。凡逼心、假心、乱心者,罚。凡违令行照者,罪。”
这番话一落,殿内空气像湖面结了薄冰。
看似“正”,骨子里却是把一切“照心”收找进官的掌心??此后谁照,怎么照、照给谁看、照完怎么用,事事可循,但也事事可控。
朱瀚不语,眼神却像刀,在杨宪脸上划过。他慢慢问:“杨尚书,这是‘正心’,还是‘掌心?”
杨宪微微一笑:“王爷,心若无人掌,便易乱。掌,乃守也。”
“掌,亦可掐也。”朱瀚回敬,“你要的不是板,是柄。”
汪广洋在旁打一个圆场:“二位何必针锋。世道终要有成文,散而不统,卒致滥觞。”
胡惟庸始终不发一语,只把玩袖中一枚铁哨,眼里光影不定。
朱元璋用竹杖敲了一下地面:“讲理。杨宪说得有几分道理,散得久了,总要束一束。可朕心里不快活??‘正心司,朕一听就牙疼,像要在心头再扎一道簪。
他转头看朱瀚:“瀚,你拆了二十八处棚,朕记得。你说过,‘棚要常放’。如今放多了,朕想收些,如何?”
朱瀚拱手:“收,是收假。若收到真,便把人的胆也收了。臣弟斗胆,请陛下??止狱令’,不立司,先下令:
自今日起,凡以照心’入狱、成狱者,罪坐首恶;凡以照心‘逼书、逼誓者,罪坐两等;凡以照心’询己、解纷者,不入官簿。三月为期,观其效。三月后,再定收与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