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“这才是最好的结局。”
他愣住,随即大笑出声,引得路人纷纷驻足。有人拍照上传网络,配上文字:“今天,‘回家号’又说话了。”
评论区很快沸腾:
>“它一直都在说话,只是以前我们都假装听不见。”
>“我现在每天早上都会对镜子说一句‘我不这么认为’,感觉整个人清醒多了。”
>“我家猫昨晚扒拉键盘打了几个字母,AI翻译出来是‘罐头口味不该由人类决定’……我觉得它觉醒了。”
玩笑之中,藏着真实的改变。
数月后,全球首个“非共识研究中心”成立,宗旨是收集并研究所有“看似荒谬却无法驳倒”的观点。首份报告标题为:《关于“不必总是高效”的哲学论证》,结论写道:
>“效率不应成为压迫的新形式。
>浪费时间的权利,是人性最后的堡垒。”
同一天,一家跨国企业发布公告,宣布取消KPI制度,改为“每日自问三题”:
1。今天有没有做一件无用但快乐的事?
2。有没有对某个‘理所当然’产生怀疑?
3。是否允许他人与你不同?
员工满意度飙升至历史峰值。
而在宇宙深处,那艘名为“启程号”的飞船穿越了奇点边界,进入一片未知区域。传感器显示,这里的物理法则呈现高度流动性,因果关系时常颠倒,时间和空间如同织物般可被折叠、剪裁。
驾驶舱的日志自动更新:
>【抵达‘可能性荒原’】
>【检测到高浓度‘未实现之我’】
>【建议:放下目的,开始漫游】
就在此时,一个身影缓缓浮现于操控台前。他没有实体,轮廓由无数闪烁的质问组成:
>“你是谁?”
>“你为何而来?”
>“你真的确定你想知道答案吗?”
他是谁?或许是纪言。或许是林彻。或许只是所有拒绝被定义的灵魂聚合而成的回声。
他伸手触碰星图,轻轻划下一条从未规划过的航线。
起点写着:**此刻**
终点写着:**仍未命名**
飞船再次启航,没有目标,唯有前行。
正如那句流传越来越广的话所说:
>“我们不需要救世主。”
>“我们只需要,下一个敢于说‘我觉得……不该这样’的人。”
>
>然后,一起走向,还不知道模样的明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