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他们是想用法律和舆论扼杀我们。”亨利冷声道。
“怕什么?”皮埃尔冷笑,“他们当年也说火车太快会让人窒息,电话会让灵魂被偷走。进步从来都是踩着反对者的尖叫前进的。”
“但他们有钱,有权,有媒体资源。”特斯拉忧心忡忡,“一旦他们发动宣传战,公众会对交流电产生恐惧。想想看,他们会怎么说?‘杀人电流’?‘魔鬼之电’?”
莱昂纳尔静静听完,忽然笑了。
“那就让他们说。”他站起身,走到书桌前抽出一份文件,“正好,我也准备了一份声明。”
众人凑近一看,标题赫然写着:
**《致法兰西科学界与公众的一封公开信:论电力的未来形态》**
署名:莱昂纳尔?德?维尔讷夫,联合签署人:皮埃尔?居里、亨利?庞加莱、尼古拉?特斯拉等八位科学家与工程师。
信中系统阐述了交流电的技术优势,列举了默伦试验的成功数据,并明确提出:“电力不应局限于富人街区与剧院装饰,而应成为普惠全民的基础能源。唯有高效、远距离、低成本的交流输电系统,才能实现这一理想。”
更令人震撼的是,文末附有一项挑战宣言:
>“我们愿在任何第三方监督下,与爱迪生公司进行公开对比测试:在同一距离、同等成本条件下,比较直流与交流系统的供电效率、稳定性与经济性。胜者,应获得国家电力标准制定的主导权。”
“你疯了吗?”特斯拉惊呼,“这是直接宣战!”
“不。”莱昂纳尔摇头,“这是逼他们现身。他们可以封锁技术、打压人才、控制舆论,但他们不敢接受公开测试。因为一旦测试,真相就会暴露。”
事实正如他所料。
爱迪生公司未予回应。相反,巴黎各大报纸突然掀起一轮针对“高压交流电”的负面报道。《费加罗报》刊登匿名文章,声称“某外国工程师试图引入一种危险电流,曾在纽约导致多人触电身亡”;《时代报》则引用所谓“医学专家”观点,称高频电流会“扰乱神经系统,诱发疯狂”。
然而,这些攻击并未奏效。
一则更轰动的消息迅速覆盖了所有头条:
**“维尔讷夫团队成功点亮默伦全镇!八位顶尖学者联名倡议电力改革!”**
随之附上的,是默伦居民的采访视频??一位老妇人握着电灯开关,激动地说:“我活了七十年,第一次看见我家和邻居家的灯一样亮!”一名工厂主则宣布:“电费降低了百分之四十,我打算扩大生产线!”
民意开始逆转。
一个月后,法国科学院召开特别会议,讨论国家电力发展战略。莱昂纳尔与八位同伴受邀出席。当他走上讲台,全场寂静无声。
他没有展示复杂的公式,也没有引用权威文献。他只是讲述了一个故事:
“一百年前,人们点油灯。后来有了煤气灯,城市夜晚变亮了一些。现在,我们有了电灯。但如果我们继续用直流电,就意味着每个街区都要有自己的发电厂,每一寸土地都被烟囱占据,每一口呼吸都混杂着煤灰。这是进步吗?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奴役?”
他停顿片刻,声音提高:
“我梦想中的巴黎,是没有烟囱的城市。它的光来自远方清洁的水电站,它的动力来自高效传输的交流网络。孩子们可以在星空下读书,工人们可以在明亮的车间劳作,而不必担心哪天停电,也不必忍受污染。”
台下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院士缓缓鼓掌。
紧接着,掌声如潮水般涌起。
三个月后,法国政府宣布启动“国家电网计划”,指定交流电为国家标准。爱迪生公司在法国的垄断地位被打破,索雷尔电气更名为“法兰西联合电力公司”,由莱昂纳尔担任首席顾问,皮埃尔?居里主管技术研发,特斯拉出任交流系统总工程师。
而在这一切背后,没有人知道,那座最初的试验电站仍在默默运行。每当夜幕降临,它依然向默伦输送着清澈的电流,像一位沉默的先知,见证着自己开启的时代。
多年以后,当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在万伏高压线上闪耀霓虹,当地铁列车在地下穿梭如电光疾影,当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借着电灯阅读课本??总会有一位老人坐在塞纳河边,望着城市灯火出神。
有人问他:“您在看什么?”
他微笑:“我在看一句话的力量。”
那人不解。
老人只是轻声重复当年那句点燃一切的话语:
“直流电是有没后途的,交流电才是未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