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看,”她苦笑,“才几个月,同样的套路又来了。只不过这次主角换人了。”
黄枝顺着她的目光望去。那名主播被指控“虐猫”,证据是一段模糊视频和几条匿名爆料帖。但就在昨天,有技术博主指出视频存在拼接痕迹,而爆料账号IP地址竟指向某竞品MCN机构。
“又是旧戏重演。”他说,“只是现在,有人开始质疑了。”
果然,微博话题下已有不少人留言:“等等,这视频帧率不对”“上次也是这样,后来反转了”“求别急着骂,等警方通报”。
他们继续前行,路过一家书店。橱窗里赫然摆着一本新书??《沉默者的证词:网络暴力幸存者口述实录》,封面是一个模糊背影走向光明,署名主编:黄枝。
他怔了一下。“我没答应出书。”
“是你不知道。”于征笑,“出版社找的是林研究员推荐案例,她把你提供的访谈资料整合后匿名收录了五篇。不过最后一页留了你一句话作结语:‘我不是英雄,我只是没彻底闭嘴的人。’”
当晚,黄枝再次打开博客。他写了一篇短文:
>“今天看了《真相之后》样片。
>我以为自己早已麻木,可当看见董萱当年躲在洗手间隔间里哭的画面重现时,我还是哭了。
>那不是软弱,是记忆的重量。
>有些人希望我们忘记,因为遗忘意味着他们可以重来。
>所以我要记住:每一次沉默的代价,每一次发声的风险,每一次选择真实的孤独。
>如果这本书、这部片、这条路,能让哪怕一个人在点击‘转发’前多问一句‘这是真的吗’,那就值得。
>致所有还在黑暗中写字的人:
>别怕光来得晚。
>只要你不熄灭手中的笔。”
发布不到两小时,评论突破十万。一位读者写道:“我曾经转发过攻击你的文章。现在我把这篇转发给了当初一起骂你的人群聊里。对不起,也谢谢你。”
几天后,国家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试点项目正式启动。教材编写组邀请黄枝担任顾问,特别强调要加入“如何识别合成影像”“怎样查证信息源头”等内容。与此同时,《深网》电视剧正式立项,广电批复文件中罕见地注明:“鼓励真实反映社会问题,弘扬正向价值观。”
筹备会上,编剧提出想把黄枝塑造成“孤胆英雄式”的主角。他当即拒绝:“我不接受神化。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匿名举报者、维权律师、心理援助志愿者,还有每一个在朋友圈写下‘我不信’的普通人。”
最终剧本改为群像结构:一名演员、一名教师、一名程序员、一名记者、一名普通主妇,五人因各自经历网络暴力而在虚拟论坛“回声谷”相遇,联手揭开一条跨国造谣产业链。剧中有一场戏令全场动容:主妇角色带着女儿参加小学家长会,老师提问“长大想做什么”,其他孩子都说“当明星”“当老板”,唯有她的女儿怯生生地说:“我想当事实核查员。”
杀青宴那天,杨容从云南赶回来。她瘦了些,皮肤晒得微黑,眼神却比从前明亮。她举起酒杯,笑着说:“敬我们这群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。”
黄枝看着她,忽然觉得,这个世界或许从未真正堕落,只是暂时迷路。而总有人愿意提灯行走,哪怕风雨如晦。
回家途中,他收到一条系统通知:念真的疫苗接种记录已上传至市民健康平台。附言写着:“保护未来,从每一次真实开始。”
他把手机收进衣兜,抬头望向星空。城市依旧喧嚣,热搜依旧更迭,谎言仍在滋生。但他知道,有些东西正在扎根生长??在课堂、在家庭、在代码深处、在孩童的第一声言语里。
那一夜,他又梦见了灯塔。潮水退去,沙滩上不再只有被抹去的“清白”二字,而是无数细小的名字,密密麻麻,如同星辰落地。风吹过,沙粒轻扬,那些名字却始终清晰可见。
他醒来时,晨光正好。念真在床上翻了个身,嘟囔着伸出手,仿佛在抓梦中的光。
黄枝轻轻握住那只小手,低声说:
“爸爸在这儿。”
窗外,槐花再度飘落,无声覆盖整座城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