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场安静。
周志远笑了笑,指向远处正在焊接灯光雕塑的阿杰:“你看他,去年还在工地搬砖,现在教别人做金属艺术。他摔过焊枪,烧坏过图纸,可他说,‘只要还能站起来,就不算输’。”
男孩低下头,声音变小:“可我在学校考第二名都会被爸妈骂……我觉得我永远不够好。”
这时,小梅走上前,轻声说:“我曾经以为,被人赶出门、睡桥洞就是最差的人生。后来我才明白,最可怕的不是流浪,是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。”她顿了顿,“但这里告诉我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。你可以慢一点,可以犯错,只要你还在往前走。”
当晚,孩子们围坐在微光馆前,听着《源舍之声》专辑里的雨声、笑声、锅铲碰撞声。有人悄悄哭了,有人写下平生第一封给父母的信。
一周后,一封来自学校的感谢信寄到办公室:
>“您给了孩子们课本之外最重要的东西??看见平凡的力量。”
四月中旬,海南合作农场传来喜讯:首批有机甘蔗顺利收割,经检测完全符合出口欧盟标准。同时,AI语音系统完成重大升级,新增方言识别模块,覆盖粤语、闽南语、客家话等七种地方语言。最让人动容的数据是:在过去三个月中,有四百余名独居老人将该系统设为每日问候伴侣,其中一位失语症患者通过语音模仿功能,时隔八年再次喊出了孙子的名字。
与此同时,“回甘议会”第三次大会召开,议题聚焦新品研发方向。用户投票选出三大候选:低糖版儿童饮品、应急救灾能量液、乡村教师慰问礼盒。最终,“应急救灾能量液”以微弱优势胜出。研发团队立即启动项目,目标是在汛期前完成首批十万瓶储备。
就在方案推进之际,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袭击了邻县山区。道路中断,通信瘫痪,上百村民被困。周志远第一时间联系应急部门,调动园区全部运输力量,连夜装运五百箱“回甘”糖水、饼干和药品送往灾区。
救援队伍出发前,小宇抱着录音机跑来:“爸爸,我能一起去吗?我想录下他们的声音。”
周志远犹豫片刻,点头答应。
七十二小时连续奋战,志愿者们跋涉泥泞山路,将物资送到每一户人家。在一处临时安置点,一位老妇人捧着温热的糖水泪流满面:“我儿子在外打工三年没回来,可这味道……像极了小时候他生病时我熬的那一碗。”
小宇悄悄按下录音键。没有言语,只有啜泣声、孩童的咳嗽声、帐篷外淅沥的雨声。
归来途中,车子陷进泥坑。众人合力推车时,阿强突然喊了一声:“等等!”他跳下车,从工具箱取出备用电池,接通便携式喇叭,播放起《微光录》中的一段音频??那是吴婶在厨房哼唱的古老童谣。
歌声穿透雨幕,渐渐地,被困的村民们也跟着轻声应和。不知是谁先开始拍打节奏,很快,整片营地响起了手掌与木板合奏的节拍。
那一夜,没有人觉得寒冷。
一个月后,这支救援纪实短片发布,取名《黑暗中的回甘》。结尾字幕缓缓浮现:
>“灾难会夺走光,但夺不走人心底的温度。”
>
>“本片献给所有在风雨中仍愿伸手的人。”
影片获得国际公益传播大奖,评审团评价:“它没有英雄叙事,却让每个普通人成为光源。”
夏天来临,源舍迎来新一轮蜕变。生态堆肥中心产出的第一批肥料反哺姜田,南姜长势喜人,根茎饱满。刘老四骄傲地宣布:“今年产量预计翻倍!”
与此同时,“微光录”项目正式启动全球巡展计划。首站定于巴黎人类博物馆,展览名为《听?见中国》。策展人特别强调:“这不是关于一个品牌的成功,而是关于一群被遗忘者如何重新定义价值。”
国内舆论也悄然变化。曾猛烈抨击“回甘”模式“理想主义”的财经评论员老徐,亲自来到园区考察三天后,在专栏写下长文《我对“回甘”的误判》:
>“我以为他们在做营销,后来发现他们在建社区;
>我以为他们在讲故事,后来发现他们在改变命运;
>我以为这只是个糖水铺,现在才懂,这是新时代的乡土重建实验。”
>
>“或许真正的实业,并不只是盖厂房、拉流水线,更是让每一个劳动者挺直腰杆说:‘这是我做的。’”
文章引发广泛讨论,“实业精神”再度成为公共话题。多家企业开始效仿“品质见证团”机制,甚至有上市公司提出将1%股权赠予长期用户作为“共治基金”。
然而,变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。
七月酷暑,一则匿名举报信出现在市场监管局信箱,指控“回甘”涉嫌虚假宣传、数据造假、非法集资。相关部门随即展开调查。尽管所有材料均合规完备,流程透明可溯,但舆论风波仍不可避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