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道对方是谁,就不只要知道对方的角色,还要知道对方的角色冲突,理解对方的苦衷,才能更好的说好自己的话。
比如你去看牙医,医生跟你说有两个选择,一个是把坏牙拔掉,另一个是装牙套。
我问医生哪个好,他却只介绍两种的优势和风险,死活不明说到底哪个好,这是为什么呢?
医生的社会角色是医生,这没什么好说的,在回答你的问题时,你作为病人会希望他的对话角色是承诺者。
承诺用他所选择的医疗方案可以治好你的疾病。
问题是,所有的医疗行为都不只有优势,还有风险,以及副作用。
拔牙能治得彻底,但是会导致吃饭不香,戴牙套更安全,却让人看起来变丑了,没法自拍。
所以医生做出承诺,同时也要承担这些风险和副作用的责任。
压力之下,医生不愿意做“决策者”,只想做一个提供选项的人,让你自己选。
但又碍于医生这个社会角色,他只能跟你说医疗方案的优势。
不方便坦白自己的压力,才造成了这个情况。
充分理解了医生的难处,你可以主动帮他减压。
跟他这么说:“医生,没有别的意思,也不是要您给我指示。
我只是好奇,如果是您碰到我这种状况,您自己会怎么选呢?”
没有了承诺的压力,医生当然会更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意见。
知道你是谁这个技巧,还有一个常见用处:投诉。
你在快餐店吃饭,可服务员端给你的薯条却是凉的。
你很生气,脱口而出:“你给我这薯条怎么是凉的?!服务也太差了!”
你这样说,虽然准确表达出了意思,但未必能真正解决问题,而更有可能激怒服务员,升级成吵架。
薯条是凉的,投诉是正当行为,这没什么好说的,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有必要吵架。
服务员生气的原因,其实也在于你没想清楚对方的两层角色。
社会角色是服务员,对话角色应该是传达者,而不应该是被批评的人。
服务员不是店老板,也不负责炸薯条,他只负责把薯条端给你,这事儿真未必是他的责任。
而你劈头盖脸的就数落他,好像是他犯了错误,他自然会想要辩解,一来二去,你俩就变成吵架了。
其实,你只要说话平缓一点,问话不要用“你”开头,而用“你们店”开头,就完全可以避免这场争吵。
你可以说:“你们店里的薯条怎么是凉的?
麻烦给我换一下。”服务员可能就一边道歉,一边给你换完了薯条。
知道你是谁这一招是讲,任何对话,都需要知道对方的两层角色。
理解对方社会角色和对话角色的冲突,知道自己是在对谁说话,才能更好的说话。
我到第四天了才讲“说话必须对人不对事”的道理和技巧,但知道自己是谁,知道对方是谁。
其实应该是决定如何说话的时候最先做出判断的:被人询问恋爱情况时,自己是晚辈,对方是长辈。
所以对方基本不会有挖苦我的意思,而是基于关心才来问的,你没必要用不良情绪来回应。